编者注:白山黑水这边土地,是满族人世居之地,至今使用的很多地名还保留着满语,现在说的东北话中也保存很多满语。刘永国陆续发了咱们满族话,收集到一些在东北地名和东北话中保留的满语,
“犸狐”的满文写法是“mahv”,原指萨满跳神时戴的面具。最先是用兽皮画的,后改用高丽纸,俗称“鬼脸”。今天在藏区还能看到跳这种面具舞的,藏戏里也使用这种面具。萨满教是满族人原来信奉的原始宗教,萨满面具原是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既娱神又娱人的工具,使用场合也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祀,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中国北方是萨满面具的发源地之一,是萨满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满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萨满面具具有敬神、惧神、诱神、娱神和领神五大功能。萨满面具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或慈祥,或狰狞,有的确实可称之为“鬼脸”。
后在生活中“犸狐”竟又衍生出新“功能”:成为很多老人用来镇唬顽皮孩童的“法宝”。我和弟弟是太姥安氏带大的,每当我们胡闹时,太姥就吓唬我们说“犸狐”来了,瞬间我们就安静下来了。其实“犸狐”挺“冤枉”的,本是面具,却被人们搞成了妖怪、妖精、妖魔的代名词。连大型满族神话舞剧《珍珠湖》里面的大魔头也叫“犸狐子”。不同地区“犸狐”的发音有略微差别,有的发音是“妈呼”(发一声和轻声),有的发音是“马狐子”。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有个行政村名叫“后犸猢岭”,村名来历待考。
巴图鲁营子是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法哈牛镇的行政村名。“巴图鲁”(baturu)是满语“英雄”、“勇士”一词的音译,源于蒙古语“巴特尔”(batar),是从蒙古语借来的。
明朝时女真人即开始使用此称号,后成为清朝时期赏赐有战功之人的封号。因其用来表彰获封之人的武功,故而又有“勇”之称。元、明时期有“拔都”、“拔都鲁”、“把都儿”等不同音译。“巴图鲁”之称与战功有关,故获此称号者遍布各个等级。
清兵入关前因战事频繁,得此荣誉者众多。然而在康熙至乾隆初年,似乎停止,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开始复授“巴图鲁”勇号,但依然不易获得。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巴图鲁”勇号的赏赐才逐渐变得非常频繁。
该村名字的由来应是本村曾经出现过获封的“巴图鲁”勇号,但具体是谁还有待考证。
巴图鲁营子村地处沈阳市附近的大平原,是沈阳市副食基地的一部分,农副业发达,尤以盛产瓜类及蔬菜种子闻名。
法库是辽宁省沈阳市的辖县,民国二年(1913年)置县。“法库”是满语“fakv”的译音,意为“鱼梁”。据满语研究者李东升先生介绍(李先生老家就在法库),“法库”之名源于法库县城北山的形状,那排山的中间有一豁口,形状极像捕鱼的“鱼梁”,故名。
“鱼梁”是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可大可小,因地制宜。本人小时候暑假回新宾老家时,经常与几位小堂叔在稻田边上的水渠上搞小“鱼梁”,也就是搞个极简单的小坝,中间留一泄水口,在口上斜放一只用柳条编成的“鱼悟子”(音),水进入“鱼悟子”后流走,小鱼(基本上都是泥鳅)就留在“鱼悟子”里,一条都跑不掉。头天晚上下,次日早上去起,每次都收入颇丰。
母亲的老家辽阳灯塔水网密集,那时满族人有专门筑梁捕鱼的职业人。每当家中来客,去“鱼梁子”买鱼是件很隆重的事。不过,辽阳的发音是“鱼亮子”。一些书上讲,“法库”的称呼寓水草丰美、山川秀丽、物阜粮丰。这大概是文学家的发挥吧,“鱼梁”就是个山的形状而已。法库县是满汉蒙等民族混居之地。法库县最著名的特产是法库牛肉,系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