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作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其本人的经历和故事也被后世广为流传。有人认为希特勒是魔鬼的化身,几乎以一人之力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然而真实的历史却并不是这样的,仔细研究二战之前的历史,你会发现希特勒纯粹就是历史的偶然,他不过是恰巧站上了历史风口的人。还有另外两个人则是为掀起这场超级风暴积蓄力量的人。
站在希特勒这个魔鬼背后的还有两个巨人,一个是将德军在战败中保留下来,并将其发展成钢铁之师的约翰尼斯·泽克特。另一个就是利用神奇的经济手段将德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战败国变成富裕强国的经济鬼才:亚尔马·沙赫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元首有什么样的宏图大志,无论元帅有多么无敌的雄韬伟略,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说,正是由于有了亚尔马·沙赫特的出现,德国才拥有了和全世界为敌的底气和资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后来协约国和同盟国签订了著名的《凡尔赛合约》。这里需要补充一下,中国并没有在这个合约上签字,而是和德国签订了另外的条约,美国因为国内的反对也没有签字。
《凡尔赛合约》对于德国来说非常的严酷,协约国不仅强迫德国放弃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还废除自己的军队,对德国的资源进行瓜分。并且还提出了德国几乎根本不可能还清的战争赔款。这也为后来的纳粹崛起埋下了隐患。
一战后的德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经济几乎陷入了崩溃的地步,但是短短十几年之后,它又奇迹般地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个奇迹就是因为一个人:亚尔马·沙赫特。
沙赫特是世界历史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二十世纪西方最杰出有两个人达到了经济学界的巅峰,除了沙赫特另外一个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
亚尔马家族在欧洲是很有名的金融世家,沙赫特耳濡目染自幼就在金融和经济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此人天赋秉异,据说智商高达143。
他的家族和本人和美国华尔街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为后来他的经济政策做了重要铺垫。
一战后的德国被《凡尔赛合约》压得喘不过气来,德国通货膨胀严重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危急时刻,德国魏玛政府任命沙赫特担任中央银行行长和货币局局长,后来又将其提拔为德国经济部部长,全盘接管德国经济的烂摊子。
对于《凡尔赛合约》,沙赫特持极力反对的态度,尽管他无力改变现实。他非常清楚德国的状况之所以越来越糟,根源就在于沉重的战争赔款。如果这个问题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那么德国不仅不可能得到好转,还可能引发巨大的危机。
顺便说一下,推动《凡尔赛合约》以如此严苛条件对待德国而面世的,并非协约国的经济学家,而是秉持强盗思维的政治家们。
英国财政部的首席谈判代表就明确反对向德国采取掠夺式的惩罚,这种做法将来会导致更大的灾难。这个人就是凯恩斯,但他最终没能改变事情的走向,可怕的是数年之后,凯恩斯预言的危机竟然一一成为现实。
沙赫特上台之后,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印制新马克替代已经贬值到无底深渊的旧马克。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肆虐三年之久的通货膨胀就得到遏制。
但这只是缓兵之计,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德国经济的颓废局面,还是要解决沉重的赔款和资金来源问题。
1923年沙赫特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在英国和法国之间游说,在他们面前卖惨哭穷,陈述德国国内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连饭都吃不上了,如果你们还继续天天催债,老百姓就要造反了。
万一本届政府被推翻了,那你们一分钱也别想收回去,所以还请你们高抬贵手缓一缓,另外就是把鲁尔区还给德国,让德国人自己来经营吧。鲁尔区在你们手上不但不挣钱,现在不是还得倒贴吗?
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鲁尔区是德国工业的心脏地带,英国觊觎已久,但是当他们和比利时派兵强占这里之后,采取了掠夺式的开发对德国企业和工人也实行高压政策,以至于后来罢工不断,效益急剧下降。
后来英国人为了维持鲁尔区的运营,一方面要维持巨大的军队开支,另一方面还要从国内拨款来给德国工人发工资,得不偿失。
沙赫特提出的延缓赔款问题让英法等国有所动心,他们非常清楚德国的情况,凯恩斯的警告犹言在耳,万一德国真崩了,自己的钱真的就要不回来了。
除了延缓赔款压力,沙赫特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找钱,必须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才能让德国经济恢复元气。
这回他把目标瞄准了华尔街,美国在一战之后成为世界上冉冉升起的新星,经济增长极为迅速。英美之间正在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而霸主之争的核心就是世界货币的地位。
在那之前英镑已经稳坐全球储备货币老大的位置,而美元则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当时的货币制度与今天有所不同,货币是和黄金挂钩的。
一个国家印发多少钞票的重要参照物就是黄金,货币是可以直接兑换黄金的,而如果这个国家的黄金储备太少,那么发行的货币在国际贸易之中信用就低,不会被其他国家所认可。
当时美国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庞大的黄金储备,正有取代英镑取而代之的强烈欲望。
英国人自然不甘心没落,但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的黄金,于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金汇兑”。
即欧洲各国货币和英镑挂钩,而英镑再和黄金挂钩,如此一来就等于将各国的黄金储备变成了英镑的一种货币的储备,英镑便可稳坐世界储备货币老大的位置。
不过实现这个计划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支撑,谁敢不从就打谁,可是当时的英国已经不具备这种实力了。
最反对“金汇兑”的就是美国,如果欧洲被英镑强行统一,那么美元就无法和它竞争了,必须大量持有英镑。
因为那时世界经济的重心就在西欧,亚洲、非洲和拉美都很虚弱,因此美国人必须参与欧洲事务。
为了和英国人争夺世界货币的地位,美国人也相应地提出了另一个概念,即“金本位”。也就是让各国货币和黄金直接挂钩,这样大家就相当于用黄金去直接交易。这种规则更加公平,各国货币的流通也更加自由,最重要的是安全,毕竟黄金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这种兑换方式看似公平自由,但实际上对美元最为有利,因为美国有充足的黄金储备,如此一来国际市场上只有美元才能有足够的数量来保障足够的货币供应。
沙赫特对英国和美国之间的货币战争看得一清二楚,于是他开启了一通眼花缭乱的操作。
首先,要把美国的大笔投资拉进德国,实际上是给美国人制造了一个插手欧洲事务的绝好机会。当然美国人不傻,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回报,怎么可能白白投资呢。
可是这个投资对象是德国,这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实力非同一般。早在一战之前,德国就建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制造和研发能力世界第一。
尽管战败,但是国内的工业体系并未遭到破坏,他们还拥有大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工人,这是无人能比的。
只不过沙赫特要说服的不是白宫而是华尔街。1923年12月,美国银行家道威斯率领一个考察团赴德国考察,这个考察团里还包括了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成员。
这个计划概括来说有三个主要内容,首先,协约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帮助德国发展产业当然贷款主要由美国提供;其次缓解德国赔款压力,采取分期付款,逐年增加的方式,相当于分期付款;最后,英国和比利时从鲁尔区撤出,将其归还德国。
《道威斯计划》一出,即缓解了德国赔款压力,又拿到了贷款和投资,还把鲁尔区要回来了,一箭三雕。因此,沙赫特也被称为“金融巫师”。
从1924年开始,德国经济触底反弹,一轮高速增长的序幕拉开了。华尔街大量贷款和投资开始纷纷进入德国,刺激德国的工业高速运转起来。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德国的失业率降低到了罕见的零,甚至还要从国外引进劳动力。
至于赔款嘛,沙赫特认为《凡尔赛合约》是不平等条约,本来就没打算全部支付。美国人也非常配合,后来取消了德国90%的对美战争赔款,因为他们已经从贷款利息和投资回报里赚回来了。
对于欧洲各国的赔款,能拖就拖,能赖就赖,尽管德国经济开启了复活模式,到了1928年德国政府突然宣布破产,直接和英法等国说破产了,没钱了,赔款不给了……
从1924年到1929年,德国支付的赔款总额是110亿金马克,但得到的贷款和投资却高达326亿金马克,实际上大赚特赚。
另外一个事实就是,德国在得到资金之后发展得不错,赚了很多钱。这些钱一部分留给德国,一部分还了美国的贷款,实际上就相当于把给欧洲的战争赔款给了美国。
德国支付赔款的时候也是用的美元,对于欧洲各国来说给美元就等于给黄金,当然可以接受。只有英国不高兴,但也只能收下,德国人态度也很直接:只有美元,爱要不要,不要拉倒!
如果历史能够按照这个节奏进行下去,德国和美国将成为20世纪并驾齐驱的两个经济强国。但天有不测风云,1929年爆发了那次著名的经济危机,史称“大萧条”世界各国均遭到巨大打击。
如此一来,《道威斯计划》就实行不下去了,德国政府又采纳了一个“杨格计划”。
对于这个“杨格计划”我们不再详述,只需知道两点,一是沙赫特极力反对;二是它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在这之后,他又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和德国命运的一个人,他视此人为知己,极力辅佐,这个人就是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阿道夫·希特勒。
1933年,小胡子希特勒上台,沙赫特又回到了经济部长的办公室,德国经济将在他的指挥下再次焕发生机。
沙赫特不是一般的经济学家,他是那种顶级的天才,对经济运行规律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几乎摸清了经济运行的规律。
所以,他可以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绝非那些书呆子能够比拟的。
沙赫特注意到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也就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制定计划,强行提振经济状态。这在标榜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倒行逆施的行为。
但沙赫特却真的就这么干了,并且这么干的不止他一个,还有他们的老朋友美国。
德国和美国一样,从1933年开始,政府开始直接干预经济,制定明确的计划目标,投巨资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大量印制钞票,货币贬值,提高居民的收入,同时又强行抑制物价。
另外还发行公债,对外贸易强力执行卡特尔市场保护组织,这就是德国政府的“经济新计划”,实际上希特勒对经济一窍不通,他是一个政治狂徒,对权力有着极端的欲望,并且对犹太人充满了仇恨,经济方面全是沙赫特的功劳。
不过,德国当时没有黄金储备,沙赫特也只好大量印制钞票,但他毕竟是高手中的高手,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德国发行了两百三十多种货币。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打一个时间差,控制货币的流通,货币总量很大,但是每一种并不多,它流通起来需要时间,通货膨胀的反馈被延长。
然后政府通过强力手段抑制物价,让德国老百姓手上的钱能够买到足够的生活用品。
与此同时,沙赫特充分压榨德国工业体系的价值,他们同亚洲、非洲等穷国协商,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
具体的做法就是,从亚非国家进口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但不给钱。等生产出工业品之后,再用产品来抵消进口原材料的钱。这招很管用,德国工厂里的机器立即开动了起来。
简单举例说明下,德国从亚非国家进口50吨原材料,生产出40吨产品,返还亚非国家20吨产品抵扣原料款,剩下的20吨出口欧美等先进国家,赚取外汇。
外汇赚回来之后,再用来冲抵国内超发的货币,逐步抵消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
德国还有一个特别赚钱的业务,军工。德国的武器世界顶级,在全球供不应求,也成为他们最为赚钱的生意。
不得不说德国的枪炮确实好,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就是“德械师”,98K、驳壳枪、克虏伯大炮等等大批进口到中国。
不过,德国不仅和中国进行物物贸易,也收中国的钱,不是咱们外汇多有美元,而是当时中国用银元,这玩意货真价实。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大量白银外流”的说法。
沙赫特既然和小胡子是知己,他对犹太人也是非常的痛恨,借助国家力量洗劫犹太财团,强迫他们让出市场份额,后来发展到赤裸裸的屠杀。当然这并不是他主张的,他的目的还是控制经济。
然后沙赫特跑到美国对罗斯福说要购买美国的军工产品,这对美国来说无疑就是大旱逢甘霖,罗斯福很快批准了这项采购计划。
然后沙赫特又拿着白宫批准的订单去华尔街贷款,然后用这些钱买美国产品,又是一局漂亮的空手套白狼。
看到德国人天天找美国人买军火,这可是暴利,英法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也坐不住了,纷纷效仿给德国贷款,卖给他们武器。
而同时,战争狂人希特勒又把沙赫特好不容易赚来的钱也用到了军工建设上,德国成了一个为制造武器而存在的国家。
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德国这个战争怪兽仅靠自己的力量是练不成的,正是欧美等国合力打造起来的。
1936年,狂妄的希特勒制定了一个四年计划,当沙赫特看到这个计划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希特勒的目的不是要建设一个富强的德国,他的野心是全世界,并且是用武力征服全世界。
他坚决反对战争,他的战场永远只在经济层面,因此他在大战爆发前夕和希特勒分道扬镳,辞职离开了政府。
二战结束后,沙赫特接受了两次审判,但最终都被无罪释放,后来重操旧业当起了银行家,并成为大富豪。
亚马尔·沙赫特的故事非常精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了解一下他的故事,有助于了解一战和二战时的真实历史。